学校首页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
职向未来(第139期)|【研究生就业...
职向未来(第138期)|【研究生就业...
学在马院(第98期)| 马克思主义学...
职向未来(第137期)|【研究生就业...
职向未来(第136期)|【研究生就业...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汲取前行智慧,凝聚奋进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本科生2021-2022年度寒假主题诵读活动(十八)
2022-01-24 19:35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朗读者

张心雨

共青团员 克思主义学院2020

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二、人物介绍

谢军,男,1959年出生,山西临汾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现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2018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候选人。2019年度中国经济新闻人物。2020年12月,被国资委党委授予第五届“央企楷模”称号。2021年2月11日,谢军成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的嘉宾。2021年2月17日,谢军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三、朗诵

谢军扎根中国北斗事业近 40 年,前20多年更多是积累。自 2004 年担任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以来,谢军先后带领团队研制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系统,为中国北斗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在北斗三号卫星研制过程中,谢军团队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平均 20 天就将 1 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刷新了中国航天发射纪录。

2004年,当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工程正式启动时,谢军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的岗位。于谢军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职责。相较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要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谢军坦言,尽管研发之路困难重重,荆棘载途,但他和团队从未轻言放弃,始终攻坚克难,逆流而上。2007年是北斗二号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保证国内申请的宝贵的频率资源,谢军和他的团队克服困难,在4月14日成功发射了北斗二号第一颗导航卫星。从那之后,北斗二号进入了组网建设快车道。2010年,成功发射了5颗北斗二号卫星;  2012年12月,14颗卫星正式组网运行,北斗二号系统提供正式运行服务。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上的铷原子钟,通过微波场激励铷灯泡中的铷原子来回运动产生固定的频率,所发出频率在经过滤光泡将不稳定的噪声滤掉后进入吸收泡,最后通过光电探测器生成光检信号。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信号,决定着星地之间的时间服务精度,原子钟对于空间环境要求非常高。为了达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谢军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攻关、试验,他们在整星上专门设计了温控小舱,以极高的控温精度,保障原子钟空间温度环境。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团队成员也会争得面红耳赤,哪怕归零,也要回溯问题所在。就是在这样严慎细密的研制过程中,我国自主研发的铷原子钟装在了北斗导航卫星上。


四、团员感悟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顺利升空,北斗全球组网就此完成,中国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在取得如此卓越成就的背后,是北斗技术突破难关的艰难曲折更是航天团队实验研究不舍弃昼夜的付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收官之星遨游太空,是几代航天人、北斗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最终实现的里程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是实现中国航天梦的重要体现、重要一站。在这条道路上,26年春夏秋冬,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万众一心,将自己融入进中国北斗事业的浩大工程中,不计小我,成就大我。作为当代青年,我们需要向那些敢于追梦的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品质,我们或许做不到像他们一样成功,但是每一个人的梦最终会汇聚成中国梦。谢军团队争分夺秒,最终用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惜时如金,用只争朝夕的拼搏照亮中国梦想。中国“北斗”工程建设历时26年,成果显著,是以谢军为代表的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心血,这其中饱含的是中华民族自主创新、自强不息的本色,见证着中国智慧,闪耀着中国科技,更彰显着“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们应该向以谢军为代表的北斗航天人们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进取本色,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勇于在啃“硬骨头”中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立足平凡岗位发热发光,创造事业辉煌。正如谢军所言“我们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航天追梦人”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我们未来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努力奔跑,做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追梦人。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首页 | 图书馆 | 教务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财务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编:157001 电话:0453-65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