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者

宁新月
共青团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
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二、人物介绍

黄旭华,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田墩街道),祖籍广东省揭阳市(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汉族,潮汕人,客家人。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被评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52。2021年10月28日,黄旭华向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身处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安全更需要海域上的守护。在炮火动荡中走过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更激励他立志要科学报国,制造军舰抵御海上侵略。由此,便开始了60年的坚守,把一生献给国防科研,只为铸就大国重器核潜艇。他就是黄旭华。
三、诵读
01
隐三十载,“深潜”报国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为确保国家机密不泄露,自1958年起,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战斗在核潜艇研制一线。经历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和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1970年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1988年,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核潜艇深潜的成功,让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02
攻坚克难,铸就重器
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技术攻关步履维艰。回忆起研制初期的情景,黄旭华感慨地说:“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有谁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模样,也许都会大大缩短研制过程。”“没钱、没人、没资料、没技术”,所有研究只能全靠自力更生、摸索推理。黄旭华和同事靠着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靠着算盘、计算尺和磅秤起步,靠着不可动摇的坚定决心,靠着笨拙的土办法“骑驴找马”逐步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科研,如果你不装心到里面去,你很难得出成果的,需要把自己的一生放在里面,我们叫做无私奉献。
03
无怨无悔,诠释忠孝
1957年元旦,执行任务前的黄旭华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才见到93岁的老母。自古忠孝难两全,黄旭华正是用一生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这是黄旭华对祖国母亲的承诺,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坚守。


四、团员感悟
奉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报效祖国。
他头发花白、身板硬朗,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思路清晰。浓浓的潮汕口音,将我们带回90多年前的南粤大地。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群,他们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万里星空,海疆辽阔,还有无数的黄旭华坚守岗位,为我们负重前行。他们用毕生的信念与奋斗,将炽热的“中国心”镌刻在民族的百年战舰史册,镌刻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
忆往昔,看今朝,我们亦可以去用我们的理想加固祖国的富强。新时代,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的奋斗下去。我们同黄老先生一样,都是这伟大复兴路上的追梦人,我们将怀揣老一辈人的梦想,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青春许国,奋斗于共产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