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
职向未来(第139期)|【研究生就业...
职向未来(第138期)|【研究生就业...
学在马院(第98期)| 马克思主义学...
职向未来(第137期)|【研究生就业...
职向未来(第136期)|【研究生就业...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汲取前行智慧,凝聚奋进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本科生2021-2022年度寒假主题诵读活动(二十四)
2022-02-11 20:45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朗读者


姚春淼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共青团员 2020级

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二、人物介绍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三、朗诵

他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科技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面对祖国的召唤,他隐姓埋名2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热血忠诚,默默奉献给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建设强大国防、奠定我国大国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2015年,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其颁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于敏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我国氢弹研制和国防尖端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英明决策。

1961年,时年34岁的于敏,面对祖国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他说: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带领大家反复讨论研究,谨慎选择技术途径,认真试算物理模型。有时,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他甚至趴在地上,绘出一条条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于敏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因为产生灵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他的领导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无休止地工作,总是派一位同事与他同住。

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试验之前,他突然发现原设计中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但这时试验装置已下了竖井。他深知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还是立即报告了上级,要求暂停试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查找,终于弄清了这个不利因素可以为另一个抵偿因素所抵消,他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向上级报告可以继续试验。上级领导问他:再发现问题怎么办?”于敏认真地答道:再发现问题,我再如实报告。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使我国核试验成功率之高为世界所先。

在于敏潜心钻究的20多年间,他带领着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实现了氢弹原理的突破——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在核武器的武器化研究、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之前,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热核试验时间。

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987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1987年、,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等称号。


四、团员感悟

当下,中国要崛起,必然离不开人才,而人才要发展也必然离不开舞台,对于中国充满了机遇,同样对于人才也是。还有很多科学家如于敏一样,为国家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有些是我们知道的,但是有些却是我们还不能知道的,但是他们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

作用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应学习于敏前辈忠诚于党和国家,做新时代的开拓者。于敏前辈的事迹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为社会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我们青年朋友要不断砥砺自我,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愿我们新一代青年可以肩负起使命担当,成为新时代的脊梁,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首页 | 图书馆 | 教务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财务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编:157001 电话:0453-65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