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东北抗联精神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推动党史教育走深走实,践行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院党委的支持下和院团总支的组织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22年暑假期间组织本科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学习东北抗联精神,讲好东北抗联故事”活动,本次活动共30位本科生参加。同学们通过介绍东北抗联将士的英雄事迹,抒发自己的心得感悟,从而使同学们更加认清时代责任,以昂扬的姿态在东北抗联精神的激励下砥砺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奉献青春和力量。
宣讲人介绍

姚春淼
共青团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
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引言
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梦,他们英勇奔赴战场,把生死置之度外;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整个青春乃至宝贵的生命。一身粗布红衣,一把手枪,骑着一匹白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如火如荼的战场,她就是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被誉为“白山黑水”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人物简介
赵一曼,生于1905年,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是一位抗日民族女英雄。她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发动抗日斗争,化名赵一曼。历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铁北区委书记。1935年秋出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后,领导当地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在掩护大队突围时,赵一曼身负重伤,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舍养伤时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她再次负伤昏倒被俘。

英雄事迹
面对敌人的审讯,她义正辞严地痛斥道:“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中国人民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他们用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伤口,又用鞭杆狠戳她腿部伤处。但不管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她丝毫没有动摇。日军为了得到口供,送她进医院治疗。她在医院里仍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了看护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帮她逃出。途中又被追捕,受到更为残酷的刑讯:敌人用铁条刺她腿上的伤口,往她的嘴里灌汽油和辣椒水……但她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经过一个月的审讯,敌人什么也没有得到,最终决定把她处死“示众”。1936年8月2日,她在车中给儿子陈掖贤写下一份遗书。


英勇就义
这一年,赵一曼31岁,她的儿子仅有8岁。《示儿书》是赵一曼在被押送至珠河县行刑的火车上写成的。烈士在特殊的环境中写下的这段文字,内容不可能是冗长的,因为她没有太多的时间详细地叮咛和嘱托。读完这封信,不禁让人黯然泪下。作为一个母亲,即将为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深知自己已经无法完成抚养孩子成人的义务,内心充满了愧疚、遗憾,但她没有悲观绝望,希望孩子能够长大成人,继承革命事业,以告慰英雄母亲的在天之灵。“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最后一句,也告诫下一代,不能忘记共和国是如何建立的,要珍惜幸福生活。
母爱是伟大的,母子之情更是最难以割舍的情感。女英雄身上所体现的人类普遍具有的人伦亲情,使英雄更加可亲可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特殊时代,赵一曼把亲情让位给对党的感情,把对家庭的责任让位给对国家的忠贞。她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了典范和楷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也留下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留下了光照千古的英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