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相约,成长相伴
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它关系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心态
掌握减压方法,克服心理焦虑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了
“倡导和谐心态,崇尚心理健康”
主题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打开心理健康的大门吧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
当前大学生
心理主要问题
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
2.学习目的不明。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
3.学习成绩不良。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生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
4.学习动机不纯。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
情绪问题
1.焦虑。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而过分的焦虑则会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
2.抑郁。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长期或严重的抑郁会使人的心身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情感问题
1.爱情困扰。有些大学生在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一切以爱情为中心,严重影响学业,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2.友情困扰。缺乏处理朋友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大学生的友情也常常出现问题。
3.亲情困扰。亲子的矛盾就在这里: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业成绩,孩子更渴望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沟通。
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校园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3.个体心灵封闭。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勇气,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特殊群体问题
1.独生子女问题。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以及来自长辈过多的宠爱,极易诱发他们任性、自私、偏执、集体生活不适、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引起社会问题。
2.贫困学生问题。贫困学生既要承受家庭经济压力,又要承受学习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生活适应问题
1.生活能力弱。主要表现为:不知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怎样做,常常丢三落四;生活没有规律,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寝室同学的关系。
2.耐挫能力差。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反映出种种不良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到挫折。

心理不健康
特征
一般情况下,心理不正常可以从性格、生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1.性格:由于人脑的先天性意识生理基础,一般在性格内向、忧思多虑或自卑心重等性格特点的人群中容易出现心理不正常的现象。
2.生理:当机体内中枢神经递质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质异常时,导致内分泌紊乱,容易表现出心理障碍,如亢奋、精神异常,情绪不稳定等。
3.社会环境:通常在人们处于噪音环境、人群过度拥挤的空间或极大的社会压力中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反应迟钝、产生恐惧感、焦虑等。
心理疏导
情绪调节方法
1.运动调节: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使心率加快,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机体对氧气的呼吸量,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会兴奋,从而情绪变好。
2.阅读调节:阅读可以有效提高注意力,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情绪就会安定下来,忘却烦恼。
3.饮食调节:碳水化合物具有镇定作用,它可以刺激大脑产生具有镇定和迟缓作用的神经介质,因此通过饮食可以缓解焦虑或烦躁的情绪。
4.颜色调节:当内心充斥着不良情绪时,可以多看看可以镇定情绪的灰色或白色。
另外,对自己进行正向的心理暗示和调节,也可以改善坏情绪。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
更不能预测未来
我们无法控制他人
更不能左右别人的看法
但我们能把握当下的自己
生活中在我们披荆斩棘的同时
也请稍稍驻足
看一看这精彩的世界
春意或迟,但朝阳不落
让我们做一个心怀理想、乐观向上的大学生
用一个良好的健康心态
去拥抱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
共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