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是一段未经之旅
文字虽渺小,却有千钧之力
它让人为之流泪,让人收获心安
让人了解历史,也让人看见未来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
我院学生从不同角度
畅谈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感、所悟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在这里,或许每个人生而平凡,也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但他们不甘平凡的心依旧拖拽着身体,努力去做不平凡的事迹。读书可以让人在颠簸中更平稳地行走,看过书中的人生,路过平凡的世界,才知晓生活居然如此现实。成功者大多皆是通过阅读提升能力,书中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帮助需要的人辨别前进的方向,指明很多问题之所在,帮助解决一些棘手的难题。
——研究生 王雪梅
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或是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但是我相信,书籍的价值在于汲取精神上的营养,倘若它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研究生 张改霞
转眼已经度过了求学的大部分光阴,在学习方面自己感觉还是需要不断补充、学习新的知识。阅读的兴趣也在慢慢激增,可能是自己在与更优秀的人的交流中更加了解自己知识积累的匮乏,需要通过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自己对话,不断改变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很多时候,我们不怕阅读的过晚。我自从阅读了《中国好教师》,觉得自己是向往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也是我所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职业规划的一个就业方向。我想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个好老师的要求,为日后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坚定理想信念!
——研究生 王安军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学习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尤其爱读历史书。2003年,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采访时,习近平回忆:当知青时,涉猎各种史书,包括“二十四史”,还有军事学的书。跟他一起共事多年的一位知青,把家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书都带去,所以习近平读得非常广、非常博、非常杂。后来,他又读各种政治书,哲学书是一直在看,特别喜欢史学。到浙江工作后,每到一个地方调研,习近平都会让当地准备县志,往往翻阅至后半夜。第二天与大家的交流座谈,也经常以县志里的内容为话头。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更要读书,学好党史国史,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2020级思政一班 姚春淼
书,是良师,更是益友。开卷有益,这是我对自己读书以来最深、最明了的体会。从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今人的“书籍是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无不看出读书的良好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阅读,是一种奇妙的旅行,点滴之间滋养我们、改变我们。读书,可以培养不屈品格,可以拥有不服输的精神,读过的书都会融进我们的气质、我们的谈吐,还会显露在每个需要力量的时刻。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曾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读书,是成就未来的必由之路。在这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趁春光正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热爱读书,书也必将不辜负我们的热爱。
——2021级思政一班 韩嘉烨
最是书香能致远。一直以来,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跟着总书记学习了“读书之道”。
阅读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阅读还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平台。从阅读优秀文章入手,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我在课上掌握方法,课后进行实践,帮助我更好的进行生活和学习。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热爱读书的品质,要笃信笃行学,要学而信,从渐悟走向顿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要学而行,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上,为国家发展做出青年一代的贡献。
——2022级思政一班 韩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