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撰《福建博士风采》丛书。首卷入编381位博士,有网民贴出习近平在书中《自述》全文。现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格言
老实做人,扎实做事;
不事张扬,只求实绩。
勿忘人民,甘作奉献;
鞠躬尽瘁,奋发有为。
正文如下: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得就是团结。
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
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
回想我刚下乡的时候,大概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
近一年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但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
我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
后来村里和公社要留我,又将我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在研究我的入党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这个村姓氏矛盾复杂,他“整社”整得好,需要他留下来继续巩固;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所以就批准我入党,而后让我当了大队支部书记。
我那时一边当着村干部,一边总渴望着有机会能上学深造。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一个分给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大学。
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地区不敢做主,清华大学来招生的人也不敢做主,请示清华大学。这又是一机遇。1975年7、8、9三个月,正是刮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当时顾不上清华大学的具体工作,刘冰同志主持工作。
当时我父亲刚刚解除监护,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于是我踏进了清华园。
上山下乡中对学习的渴望,使我与清华大学结下了读书缘。从政近二十年后,我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华大学读的,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我结合实践,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村摆脱贫困,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福建省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农村市场化建设与中国加入WTO等进行系列研究,着书并发表文章。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对基层有了深刻了解,作出了下基层的选择。1982年我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到河北正定县。当时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因为我在至河北之前是给耿飙同志当秘书,他当时是国防部长,又是政治局委员。
那时候从北京下去的人,有刘源和我。我们俩不谋而合,都要求走跟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练人。有了上山下乡的经历,我对再下基层充满信心,并义无反顾地下去了。
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
封建社会的官吏还研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能说得过去吗?
总之,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上。
(原载于《福建博士风采》丛书)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希冀,更是源于自己年轻在农村插队时所引发对青春的深沉哲思。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述,我院学子受益匪浅,表示定会成为像总书记在自述中所写的那样奋斗的人、吃苦的人,也理解了吃苦奋斗的意义,并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所感所悟: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述之后,我收获颇多。上山下乡的经历让习总书记对我国的人民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总书记说,在梁家河大队插队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以及培养了自信心,这也为日后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踏实的走好每一步,要不怕苦不怕累、实事求是、勇于去过艰苦的生活,在困难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未来才能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研究生周禹含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述后,我明白了这七年的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也让我们马院学生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扎根中国大地,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青春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研究生彭秋雁
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自述”中写到了自己亦农亦学的下乡经历后,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时刻想着向党靠拢,要真正地将理论联系到了实际,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宗旨。而总书记这种脚踩中国大地、目视中国实际、心系家国发展的情怀,是每一位共产党人该有的情怀,也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学习。作为青年人我们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研究生焦美熹
学习了习近平同志的自述后,我明白了,年轻人要勇挑重担、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苦干实干、不懈奋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总书记的事迹和感悟深深激励了我,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升本领,充分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1级思政一班王贞得
今天,我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述,让我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一些事情,并且让我由衷的钦佩。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生活影响很深。也正是这个事件,让习近平总书记明白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让习近平总书记终身获益。并且也对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习近平总书记说此次事件也让他提高了自信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让之后再遇到苦难是敢干、肯干,这对我的人生来说,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2021级思政二班杨冬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述,我深感触动。从梁家河开始,习近平同志就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结下了深厚情谊,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22岁离开黄土地时,习近平同志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正定,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到了厦门又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处在事业与人生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我们要保持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前进的道路,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级思政一班吴云琪
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的自述这篇文章后,我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作为当代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2022级思政二班范睿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