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
职向未来(第139期)|【研究生就业...
职向未来(第138期)|【研究生就业...
学在马院(第98期)| 马克思主义学...
职向未来(第137期)|【研究生就业...
职向未来(第136期)|【研究生就业...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青马学堂(第20期)|“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2023-07-12 18:13 马克思主义学院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文化传承发展,深刻道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永远传承,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文化传承发展中深刻道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同学们收获满满,纷纷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从总书记的话中我明白了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强国越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加强文化修养和文化素养,并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宣传。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修养,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并在行动中体现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与同龄人交流,共同学习和探讨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要努力拼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研究生 修德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加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支撑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斗的精神根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青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出青年之力。

——研究生 李金铭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持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研究生 赵祥秀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马栏山速度”令人惊讶、“复原三星堆青铜面具”令人咋舌、文化+”“互联网+”开创文化新领域、新观念与新技术的运用、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不断创新让“文化出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加强文化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容不得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气可鼓而不可泄,行进在同心筑梦的大道上,我们必须在传承发展中开创新局面,在守正创新上迎接新挑战,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中国文化在广阔星空中绽放光彩。

——21级思政一班 赵驷扬

习主席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那么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要谨记习总书记的教导,不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更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21级思政二班 单纤贺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文化传承发展中深刻道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多次调研文化传承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2级思政一班 丁美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积淀,才造就了今天璀璨文明的中国。如果没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何来今天的一带一路。如果没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何来今天满世界的唐人街。如果没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何来中国特色。新时代的人民沐浴在中华文化的洗礼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五千年文明我们应该尊重,应该弘扬,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我们应该能扬弃文化,积极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22级思政二班 刘莹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首页 | 图书馆 | 教务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财务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编:157001 电话:0453-65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