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
职向未来(第139期)|【研究生就业...
职向未来(第138期)|【研究生就业...
学在马院(第98期)| 马克思主义学...
职向未来(第137期)|【研究生就业...
职向未来(第136期)|【研究生就业...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红色品读(第9期)|《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2023-08-03 21:28 马克思主义学院 

品味红色经典,感受红色情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也是凝结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精华

优秀的作品总能鼓舞人心

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

重温红色经典,汲取奋斗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红色文化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

书籍简介: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1985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这本书中开始了解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一场生存大博弈。

长征是一篇史诗。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它锻造了在毛泽东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

作者简介: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四八年,担任合众国际社记者、编辑;一九四九年三月,出任《纽约时报》莫斯科常驻记者,达五年之久。一九六一年以后,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二次世界大战曾深入前线,遍访苏联广大地区,著有《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等作品,闻名于世。曾获国际普利策新闻奖等奖励及许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一九七二年后,曾五次访华。一九九三年五月病逝。

基本观点: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美国革命的传奇是福吉谷。福吉谷的战斗业绩已铭记在所有美国爱国者的心中。在度过了那次严峻考验之后,乔治·华盛顿和他的战士们踏上了胜利的征途。法国革命摧毁了巴士底狱。对于俄国革命来说,则是攻占彼得格勒的冬宫。但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五年十月发生在中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智慧和胆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我院同学在学习过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后,受益颇深,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所感所悟: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大会上说过,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征程。而本书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亲自采访当年参与长征的人的口述资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客观的还原了那段悲壮的历史。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详细的了解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了解到了他们是如何度过一个个困难,爬过一座座雪山,走过一片片草地。长征,是一个超越人类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辛是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无法想象的。在后有追兵、前途慢慢、粮食短缺、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红军前辈们已然坚强的走完了长征路,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虽然现在距离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究生 周禹含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部书是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沿着红军的长征路线,亲身走过那段不同寻常的路程,用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

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其实就在不远处!因为:信念永存。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长征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22级思政二班 刘俐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红色经典读物

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其朴实的话语

典藏着我们党的历史文化

让我们在阅读中

坚定理想、增长经验

激扬起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

让我们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首页 | 图书馆 | 教务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财务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编:157001 电话:0453-65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