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红色经典,感受红色情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也是凝结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精华
优秀的作品总能鼓舞人心
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
重温红色经典,汲取奋斗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红色文化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书籍简介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一方面扎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两者融汇,那些令人由衷缅怀和敬仰的革命先辈和艺术家的群像,重新鲜活在我们面前,震撼并感动着今人的心灵。那一颗子弹,充满辩证更饱含热望,呼啸自敌方而来、在心脏附近留驻半个世纪,一旦从逝者身体中取出,便成为教育和温暖后人的发光体。人格筋骨、大写的情怀,光耀辉映在弘扬和书写中国精神的时代。这篇作品在史识如何与史事对话、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以作用于当代人心等诸多问题之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人民文学》
作者简介
高建国,男,1954年10月生,山东青岛人。军事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21世纪中国军事人才发展战略构想》,于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地球第一雕塑》、《东方写真录》等4部作品集。2014年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的散文《焦裕禄的家风》,2015年获“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全军征文奖、第三届长征文艺奖。2015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冰湖上的小木屋》获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故事”征文优秀奖;散文《历史深处或蒹葭苍苍》获“沙家浜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征文特别奖。
优质观点
作品以抗战时期嵌入新四军指挥员、开国中将刘飞胸部的“一颗子弹”和根据刘飞嘱托产生的描写阳澄湖36个伤病员事迹的纪实文学,以及由此引发的红色经典《芦荡火种》、《沙家浜》的创演为贯穿线,把宏大叙事与细微透视统一于一体,从独特的视角生动揭示了“江抗”苦难而辉煌的奋进历程,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生动反映“江抗”历史和功绩的纪实文学作品。同时,通过对“江抗”的透视,勾勒了新四军英勇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深度开掘中披露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史实,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我院同学在学习过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后,受益颇深,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所感所悟: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以凝重酣畅的文笔为我们重述了新四军既为我们熟知又陌生的历史,特别是又突出以新四军之一部“江南抗日义勇军”,在常熟一带错综复杂的抗敌斗争经历为主线展开波澜壮阔的叙述,清晰而自如地梳理了历史本身的纵横交错与来龙去脉,颇为详尽地再现了众多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让我们了解和走进的无疑是一部有着五彩斑斓而又意蕴深邃的革命斗争史。
这部作品使我进一步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所做出怎样的隐忍、斗争和牺牲。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特点规律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才赢得了后期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敢于在自身建设上做出重大突破,才能以高暗远瞩的眼界和胆魄,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书写出历史的惊人之笔。读这部作品使我懂得珍惜我们今天的幸运,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像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那样,练就自己的意志,为祖国尽一份应有的力量。
——研究生焦美熹

忠魂撼天地,青史耀千秋。历史是检验战略正确与否的最公正判官;历史也是一个民族伟大精神的最公平见证;历史更是对后来者的启发与激励。品读《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与作者高建国一起回顾七十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江抗”英雄们气壮山河的战斗精神,新四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远大的理想与坚定的政治信仰……点点滴滴,这一切汇集而成一个个令人缅怀、可歌可泣的故事,实在撼人心灵,发人深思。
铭记血与泪凝结的苦难,今天的我们如何汲取昔日战斗经验的精髓,在当前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力促民兵预备役官兵在保家卫国和鞍钢生产经营中做出更大贡献,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也许时间在我们的记忆中种植了太多的荒芜,湮没了太多记忆,但有些记忆由于它的沉重和辉煌,是不能、也是无法忘记的。这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都是如此。记忆有些保留在头脑里,有些保留在实物里,有些保留在文字里。抗日战争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忆,就保存在了作家高建国的长篇纪实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里。
——22级思政二班王晶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红色经典读物
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其朴实的话语
典藏着我们党的历史文化
让我们在阅读中
坚定理想、增长经验
激扬起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
让我们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