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又是圆月高挂的良夜佳辰
那一轮明镜如水的白月光
从远古到今朝
从乡村到城市
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
守候清风,又静待白云
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
跋涉过塞北的烟尘
抵达了清秋的人间
愿中秋之夜
人间万户
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中秋节的来由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中秋节。
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千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在发展中内涵不断被丰富,也获得了多种名称,如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是奇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的重要传统节日。

中秋神话

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

玄宗故事
中秋习俗
吃月饼:月饼,又称宫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寄托相思。

归乡:古人把圆月视作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在各地奔波劳碌的人们,都希望能赶回家乡,人月两团圆。

赏月:古称玩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人们一边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一边思念心中牵挂的人。

赏花灯:中秋赏花灯主要在家庭间进行,多集中在南方。宋代《武林1日事》中如此描写,“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

观潮:中秋观潮风俗早自汉代超便存在,宋代时更加盛行。直到今天,钱塘观潮还是每年中秋的特色项目之一,潮汐形成汹涌浪涛,犹如万马奔腾。

饮桂花酒:屈原《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薁桂酒兮椒浆”的诗句。每逢中秋之夜,问着桂花清香,饮一杯甜甜的桂花酒,是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

燃灯:从南宋时起,人们就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湖广一带习惯用瓦片叠塔并于塔上燃灯,江南一带可惯制灯船,广州等地则将彩少丁插在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吃团圆饭:中秋佳节,有着祈盼团圆的主题。在这天,一家人欢聚一堂,吃一顿团园饭,享受着亲情的温暖。

中秋节为什么是非遗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演变社会功能而来,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秋节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传承的方式。在中秋节期间,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等活动,传达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与感恩之情,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团园、和谐和孝道等传德。这些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秋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能够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纽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值此中秋佳节
共祝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
团圆美满、幸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