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3月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组织召开公开课反馈会暨集体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徐国超老师3月13日的公开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为研讨对象,通过课堂观摩、教学评议与集体研讨等方式,发现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分享优秀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示范展示:深入浅出诠释经典
徐国超老师在公开课上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蓝本,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部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与时代价值。他运用经典案例,结合生动的历史背景解读,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对劳动、异化等重要概念的阐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对经典著作的深刻理解。

多维评议:交流经验共促提升
在杜佳桐老师的主持下,与会教师围绕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案例选取等维度展开评议。王雅馨老师认为徐老师的课堂“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通过生活化案例降低了经典文本的理解门槛。朱晓庆老师认为徐老师凭借丰富的学术积累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筑牢了经典教学的根基,展现了学者风范,并建议后续教学可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本科教学负责人石海泉老师高度评价徐老师的授课,认为其游刃有余、知识储备深厚、讲解透彻深入,同时也认为在教学设计上可以进一步优化,使课堂环节更加环环相扣,逻辑更清晰,以提升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与会青年教师们也积极表达收获与感悟,一致认为观摩徐老师的示范课让他们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和知识讲解等方面受益匪浅,明确了自身不足和改进方向。

在老师们评议后,徐国超老师也进行了发言分享。他首先对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和中肯评价表示感谢。徐老师提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将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希望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此外,徐老师也表示,通过此次公开课和研讨活动,自己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未来将尝试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总结发言:立足实际引领发展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琳进行了总结。林琳院长首先对徐国超老师的示范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集体教研活动的重要意义,认为这种形式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也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心得,分享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她建议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她提到,有时教师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入脑入心”。最后,林琳院长勉励青年教师要珍惜每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她表示,学院将继续支持类似的公开课反馈会和集体教研活动,为大家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